【488】乐毅伐齐为何始没有攻下剩余两座城?歌词由三幕式文化演唱,出自专辑《一听就上瘾的历史冷知识》,下面是《【488】乐毅伐齐为何始没有攻下剩余两座城?》完整版歌词!
【488】乐毅伐齐为何始没有攻下剩余两座城?歌词完整版
本集咱们来聊聊乐毅伐奇为何始终没有攻下剩余两座城呢?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战略家。
官拜燕国上将军,
辅佐燕昭王,
振兴燕国。
提到乐毅,
很多人会想到他带领包括燕国在内的五国伐齐,
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
差点灭掉了齐国。
在复仇的同时,
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蜀汉丞相诸葛亮高卧隆中时,
曾以管仲乐毅自比。
可见啊,
在诸葛亮眼中,
乐毅是他偶像一般的存在。
有人会问,
乐毅带领五国伐齐,
攻城略地,
为何始终没有攻下齐国即墨和举这两座城呢?
给了齐国一丝喘息的机会。
这是乐毅故意为之,
还是他确实攻不下这两座城呢?
一部分人认为,
啊,
乐毅运用合理战术,
在伐旗之战中摧枯拉朽,
将齐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即墨和沮这两座城池,
如果乐毅想攻打下来,
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乐毅的行为是仰寇自重,
这也是在为自己在燕国的地位所考虑的结果。
还有一些人认为,
乐毅并不是放过了齐国,
而是攻不下即墨和举这两座城。
其实,
从战国时期地理上看,
即墨和举不单单是两座城这么简单。
而是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两个支撑点。
齐国的行政划分与其他诸侯国不同,
在早期改革过程中,
齐国一共被划为5个大区,
即所谓的武都,
有些类似元朝的行省设置。
齐国武都不仅是5个行政大区,
还是军事大区,
每个大区都有着很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按照战国策的描述,
齐国武都动员能力非常强,
每个大区都能迅速动员十万兵力。
其中包括城中的百姓和乡里的农民志愿兵。
即墨和城就是武都据点城市中的其中两座,
这两座城背后所隐藏的是整个齐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2/5。
乐毅虽然拿下了70余城,
其中包含武都据点城市中的3座,
征服了齐国60%。
剩余40%,
乐毅想要攻下来并不简单。
以上两种说法都具有合理性。
总体上看,
乐毅伐奇面对齐国这个老牌强国,
燕国国君和乐毅本人根本没有灭亡齐国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不同方面来分析一下燕国当时的前线形势。
从战术层面上看,
乐毅所带领的五国联军后劲不足。
到作战后期,
战争形势已经从五国伐旗变成了燕国伐旗。
乐毅此刻已经失去了攻克即墨举承的可能性。
首先,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乐毅所在的燕国联合秦、
魏、
韩、
赵共同讨伐齐国。
齐闵王得到消息后,
发动举国之力,
集结了60万大军抵抗五国联军的入侵。
双方在晋西交战,
齐国大败,
而后秦国和韩国的军队回国了。
魏国军队向宋国进发,
赵国军队前去收取河间之地。
从这里可以发现,
五国联军在绩西战胜齐国后,
其余4国军队都四散而去,
只有燕国军队还在与齐国对抗。
联军44万对抗60万齐军,
尚能攻城略地,
而燕国的军队数量与齐国差距巨大,
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即墨和矩城攻下。
其次,
为什么说即墨和举非常重要呢?
因为举城有齐闵王,
而即墨更是由日后摆火牛阵击溃燕国,
恢复齐国土地的名将田丹镇守。
从地势上看,
举城地处胶东丘陵区,
即墨临近一束河谷。
此前,
齐国为了打造这两个重要枢纽城池,
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建设了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
以燕国的兵力,
很难对这两座城做到有效包围,
更无法限制特殊地形下的补给通道。
两座不会断粮草补给的坚固城市,
即便春秋时期巅峰的晋国都难以撼动,
燕国又怎能轻易将其攻克呢?
在此,
燕国带甲十万,
千里溃粮日费千金。
在对即墨和举城久攻不下时,
每千年一日所花费的钱粮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以燕国的经济状况来看,
国力根本承担不了这些花销,
只能求速战取胜,
而不适合打长期攻坚战。
有人对上面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从战略层面上考虑,
乐毅的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并不想将齐国逼到亡国的地步。
其一。
资治通鉴上所表述的五国联军在绩西击败齐军后,
是乐毅主动提出让秦国、
韩国班师回国的。
魏国军队也是根据乐毅的指挥前往宋地,
可以说五国联军的分散是乐毅的指挥所导致的,
他为何要将秦国和韩国的军队遣返呢?
说他不想放齐国一马,
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其二,
举城并不是燕耆两国之间的事儿,
还牵扯到了楚国。
楚国在五国伐齐时期,
除了想要拿回被宋国占领的淮北之地外,
还打算向一处河谷地区渗透。
从而得到对山东***南部及整个沿海地区的控制权。
楚国想做的这一点,
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五国伐齐时迅速出兵占领城。
但是,
机智的楚人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假意援救齐国,
带兵闯入一束河谷,
并控制了举义齐闵王逃到举城并立楚人为项的行为,
都能说明楚国对举城和夷树河谷地区是具有实际控制权的。
后来啊,
楚国灭掉鲁国,
将鲁国国君安置在举城,
也说明了举城已经成为了楚国的管辖地,
这种情况下,
燕国即使有实力攻下城,
也不能占领他,
这会引起燕楚之间的战争。
与举城的情况类似,
即墨的背后也存在着秦国的利益。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
乐毅在指挥五国联军时,
把左右前三军都派到了战场上,
只有最精锐的中军没有参与进攻即墨的战争。
从史书描述来看,
乐毅进攻即墨并未出全力,
才导致了围攻了3个月都没有成功。
乐毅是有私心的,
但绝不是仰寇自重,
而是考虑到了秦国一直以来对胶东地区虎视眈眈,
如果燕国拿下了即墨,
那么秦国会同意吗?
这势必会激起燕秦之间的战争。
由此看来啊,
乐毅没有攻下即墨举城的结局,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
避免攻下两座城池,
却换来秦楚两个敌人。
另一部分原因是以战争后期燕国的兵力不足以攻下即墨、
举城这两大军事据点。
其中的原因与乐毅对五国联军的分兵有关,
其中也与政治因素有关。
无论结局如何,
乐毅伐齐破70余城的功绩啊,
也成了燕国战国时期最高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