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偈二十二首》,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眼见耳闻争不怕”
出处:《偈二十二首》
读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去四十禡
拼音:yǎnjiàněrwénzhēngbù4
赏析解释:
【眼见】1.眼看;目睹。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宋程垓《洞庭春色》词:“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真是天翻地覆的事,若不眼见,説着也不信。”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2.犹眼界。郭沫若《巨炮之教训》:“唉!我可怜这岛邦的国民,他们的眼见未免太小。”3.分明;显然。《水浒传》第五八回:“那个穿红的,眼见是宋江了;道妆的,必是军师吴用。”王西彦《静水里的鱼》:“不过,使他感到不安的是,省城既已撤退,
【耳】《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也。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争不】蜀鹿虔扆《思越人》词:“苦是适来新梦见,离肠争不千断?”宋柳永《洞仙歌》词:“嘉景,向少年彼此,争不雨沾云惹?”
【怕】《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駕切,音帕。《集韻》懼也。或作。《韓愈·二鳥詩》鬼神怕嘲詠。又姓。唐有怕善,宋有怕籛。又《廣韻》普伯切《集韻》《類篇》匹陌切,音柏。《說文》無爲也。又《集韻》白各切《正韻》弼各切,與泊通。《集韻》憺怕,靜也。《老子·道德經》我獨泊兮其未兆。或作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