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过潼关》,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嵽嵲土山口”
出处:《过潼关》
读音:平仄:仄平仄
韵脚:上四十五厚
拼音:diédìniètǔshānkǒu
赏析解释:
【嵽】《廣韻》《集韻》徒結切,音垤。嵽嵲,山突兀貌。《張衡·西京賦》直嵽以高居。《集韻》或作垤。又《集韻》大計切,音遞。岹嵽,山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浮柱岹嵽以星懸。
【嵲】《廣韻》五結切《集韻》《韻會》倪結切,音孽。嵽嵲,山高貌。《杜甫·赴奉先縣詩》凌晨過驪山,御牀在嵽嵲。或作。又《鵰賦》置巢嶻。 亦作。
【土山】成的小山。汉司马相如《哀二世赋》:“东驰土山兮,北揭石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绍(袁绍)復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民力竭於功役,储蓄靡於不急;起土山以准嵩霍,决渠水以象九河。”《红楼梦》第二四回:“明日有人带花儿匠来种树,叫你们严紧些,衣裳裙子别混晒混晾的,那土山上都拦着围幕,可别混跑。”
【口】〔古文〕《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又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又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又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又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又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