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文殊般若如是说”
出处:《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读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
拼音:wénshūbōrěrúshìshuōshuìyuè
赏析解释:
【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分切,音紋。《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又《易·坤卦
【殊】《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音殳。《說文》死也。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莊子·在宥篇》殊死者相望也。《註》廣雅曰:殊,斷也。司馬云決也。一曰誅也。《字林》云死也。《前漢·宣帝詔》赦殊死以下。又絕也。《前漢·宣帝詔》骨肉之親,粲而不殊。《師古註》粲,明也。殊,絕也。明於仁恩,不離絕也。《前漢·韓信傳》軍皆殊死戰。《師古註》殊,絕也。謂決意必死。又斷絕也。《左傳·昭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又傷而未絕也。《史記·蘇秦傳》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又別也,異也。
【般若】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刘孝标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宋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清龚自珍《发大心
【如是】1.像这样。《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宋叶适《送林子柄序》:“材之成者知其必能安於命,不然,不强售也。呜呼!能如是,足矣。”《红楼梦》第一二○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絶。”老舍《四世同堂》二九:“学生如是,市民们就必更容易撕去脸皮,苟安一时。”2.佛教语。印可、许可之辞。《金刚经·善观启请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诗:“心通岂復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