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题王仲显梅谷》,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楼前梅十围”
出处:《题王仲显梅谷》
读音:
赏析解释:
【梅】〔古文〕槑《唐韻》莫杯切《集韻》《正韻》模杯切《韻會》謀杯切,音枚。或作槑、楳,亦作。《說文》枏也。《爾雅·釋木》梅,枏。《陸璣·條梅疏》似豫章大木也。又《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禮·內則》梅諸。《名物疏》陸璣所釋有條有梅,自是枏木似豫章者。豫章,大樹可以爲棺舟者也。和羹之梅,籩實之乾,似杏實酢者也。又《爾雅·釋木》時,英梅。《註》雀梅。又《爾雅·釋木》朹檕梅。《註》狀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又《埤雅》江、湘、兩浙四五月閒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蒸鬱成雨,謂之梅雨。《四時纂要》閩人以立夏後逢庚入梅
【十围】1.亦作“十韦”。形容粗大。《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拔。”张铣注:“十围,言大也。”《汉书·成帝纪》:“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颜师古注:“韦与围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宋路振《九国志·吴志·张训》:“身长八尺餘,腰带十围。”清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按,围的长度,有一抱或径尺为围及一围等于三寸、五寸等说。2.谓兵力十倍于敌,则可围之。参见“十围五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