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凤口寺》,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苒苒花明岸”
出处:《凤口寺》
读音: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去二十八翰
拼音:rǎnrǎnhuāmíngàn
赏析解释:
【苒苒】貌。唐陈翊《龙池春草》诗:“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唐孙鲂《芳草》诗:“萋萋緑远水,苒苒在空林。”宋梅尧臣《游隐静山》诗:“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2.柔弱貌;柔和貌。汉王粲《迷迭赋》:“布萋萋之茂叶兮,挺苒苒之柔茎。”唐元稹《莺莺传》:“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宋无名氏《清平乐》词:“照影弄姿香苒苒,临水一枝风月。”3.幽蔚貌。唐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峯。”王嗣奭释:“苒苒,状寺之幽蔚。”4.犹渐渐。南朝梁宣帝《樱桃赋》:“既离离而春就,乍苒苒而冬迎。”宋柳永《八声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岸】《唐韻》五旰切《集韻》魚旰切《韻會》疑旰切《正韻》魚幹切,音犴。《說文》水厓而高者。《爾雅·釋地》望厓洒而高岸。《註》厓峻而水深曰岸。《詩·衞風》淇則有岸。《小雅》高岸爲谷。又階也。《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註》襄,高也。岸,殿階也。又魁岸,雄傑也。《前漢·江充傳》爲人魁岸。《註》岸者,有廉稜如崖岸形。《唐書·宦者傳》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又道岸。《詩·大雅》誕先登于岸。《註》道之極至處也。又露額曰岸。《後漢·馬援傳》帝岸幘見援。又獄名。《詩·小雅》宜岸宜獄。《註》鄕亭之繫曰岸,朝廷曰獄。韓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