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偈颂一百零二首》,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衲僧家眼里著得须弥山”
出处:《偈颂一百零二首》
读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拼音:nàsēngjiāyǎnlǐdéděidexūmíshān
赏析解释:
【衲】《唐韻》奴荅切《集韻》諾荅切,音納。《廣韻》補衲,紩也。又僧衣曰衲。《蘇軾詩》欲敎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又百衲,琴名。又《集韻》儒稅切,音汭。義同。 《玉篇》或作納。
【僧家】,和尚。唐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就是我们僧家赚个几百钱香钱,也化的是十方施主的,没化你的!”2.指僧院。唐韩愈《题秀禅师房》诗:“桥夹水松行百步,竹牀莞席到僧家。”唐白居易《僧院花》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眼】〔古文〕《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顏上聲。《說文》目也。《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又馬有夜眼。《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又香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须弥山】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须弥山下藏。”清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