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冠縰出自《三都赋》,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岌岌冠縰”
出处:《三都赋》
读音:平仄:平平平
韵脚:上四紙
拼音:jíjí14xǐ
赏析解释:
【岌岌】1.高貌。《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王逸注:“岌岌,高貌。”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攒峯势岌岌,翊輦气雄雄。”明李东阳《题应宁所藏马敬瞻山水图》诗:“诗成画去两无聊,空对西山高岌岌。”2.危急貌。《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汉书·韦贤传》:“弥弥其失,岌岌其国。”颜师古注:“岌岌,危动貌。”宋苏轼《东坡志林·秦拙取楚》:“三晋亡,齐盖岌岌矣。”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敌与伪,泥足危岌岌。”3.急速貌。《文选·潘岳<笙赋>》:“汎淫汜艳,霅燁岌岌。”李周翰注
【冠】《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音官。《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髮也。《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遂制冠冕纓緌。又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又爲衆之首曰冠。《前漢·魏
【縰】《廣韻》《集韻》所綺切,音蹝。《類篇》纚或作縰。《禮·內則》櫛縰筓總。《註》縰,韜髮者也。又《宋玉·高唐賦》縰縰莘莘。《註》衆多之貌。縰與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