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李甘诗》,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和鼎顾予言”
出处:《李甘诗》
读音: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hédǐnggùyúyǔyán
赏析解释:
【和鼎】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石声汉注:“盐、梅。”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唐张九龄《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和羹”。
【予】《唐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內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又《博雅》大予,樂名。《註》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爲大予樂。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與余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余。本無余音,後人讀之也。《顏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一人。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爲余。爾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余
【言】〔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