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别朱子大苏名叟》,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他日云山{千右下加一点}里心”
出处:《别朱子大苏名叟》
读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tārìyúnshānqiānyòuxiàjiāyìdiǎnlǐxīn
赏析解释:
【他日】以往;昔日;过去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左传·宣公四年》:“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宋苏轼《出狱次前韵》之二:“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鬭少年鷄。”宋苏轼《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禹穴,白头重见赋《南山》。”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孟子。”宋林逋《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云山】云和山。南朝梁吴均《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曖,花雾共依霏。”唐王昌龄《过华阴》诗:“云起太华山,云山共明灭。”宋苏舜钦《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2.高耸入云之山。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唐皇甫冉《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秋圃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南朝梁江淹《萧被侍中敦劝表》:“臣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阡。《說文》十百也。又《廣韻》漢複姓。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體,慕姬旦之懿仁。
【右】《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音峟。與祐佑通。《說文》助也。《爾雅·釋詁》右,導也,勴也,亮也。《書·益稷》予欲左右有民。《註》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詩·大雅》保右命爾,燮伐大商。又左之對也。《書·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禮·少儀》贊幣自左,詔辭自右。《註》立者尊右。又上也。《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註》師古曰:右亦上也。又《循吏傳》文翁以爲右職。《註》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又强也。《後漢·明帝紀》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又官名。《周禮·夏官》司右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加】《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家。《說文》語相增加也。从力口。《徐曰》會意。《爾雅·釋詁》重也。《註》重也。《玉篇》益也。《論語》又何加焉。又《廣韻》上也,陵也。《論語》吾亦欲無加諸人。《註》陵也。又《增韻》施也,著也。《禮·冠義》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又《韻補》叶居何切,音哥。《東方朔·七諫》蓬艾親入御于牀第兮,馬蘭踸踔而日加。棄捐葯芷與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又叶居之切,音姬。《三略》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彊有所加。
【一点】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李灵省》:“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南朝梁江淹《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鲁迅《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