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曾国藩家训:处事贵熟思缓处歌词由临在书院演唱,出自专辑《老梁讲《曾国藩家训》》,下面是《41曾国藩家训:处事贵熟思缓处》完整版歌词!
41曾国藩家训:处事贵熟思缓处歌词完整版
有时候啊,
我们在刚接手新的工作的时候,
经常会凭感觉选择,
缺乏认真的思考和周密的调研,
也正是因为这样,
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过失。
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新工作呢?
其实啊,
曾国藩在家书中早就给出了一个建议,
那就是啊,
处事贵熟思,
缓处如斯得其情,
缓处得其道。
回顾曾国藩这一生,
我们不难发现,
曾国藩虽然有过仕途的不顺,
也打过不少的败仗,
但是他却一直被升官,
几乎没有被降职的经历,
这在封建官场中是很少见的。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啊,
主要就是把握好两个词,
一个是熟私,
一个是缓触。
话说。
在1861年的6月,
有一位方姓的名人找到了曾国荃,
希望曾国荃和曾国藩两兄弟能够举荐他的祖上桐城名士方褒入寺孔庙。
曾国荃性情急躁,
行事鲁莽,
对于这种附庸风雅的事,
他喜欢大包大揽,
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还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包在他身上,
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等这个人走后啊,
曾国荃就屁颠屁颠的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
说自己做了一件扬明的好事儿。
结果曾国藩刚接到信,
就泼了曾国荃一脸的冷水,
说,
举荐这事儿我不太赞同,
咱们呀,
还是缓缓再说吧。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说,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
曾国藩知道方褒这个人,
方包很有才学,
是桐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康熙中后期就已经名闻天。
天下了,
到了晚年很受雍正和乾隆的待见,
雍正曾经想提拔他为内阁学士,
方包因为自己有残疾就拒绝了。
到了乾隆初年,
他都快70岁了,
乾隆还把他留在身边,
担任重要的修书的工作。
但是啊,
方包这个人身上有一个特别大的污点,
那就是在康熙五十年,
帮包的老乡桐城名士代名士写了一本名叫南山集的书,
书中记载了几个南明小朝廷抗清的故事,
结果呢,
被当时的副都御史赵申桥发现了,
告他一个大逆不道。
而这几个故事都出自一本叫做黔南纪文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呢,
叫方孝标,
说起来是方苞同族祖父辈儿的人,
这个赵申桥在弹劾代明氏的奏章里边,
把方孝标的事也写进去了。
康熙看完。
之后是勃然大怒,
要求严查戴明士,
结果这么一查呀,
还查出方包还给戴明士的作品写过序,
一下子就把方包牵扯进去了。
方褒呢,
就因为这个事儿还蹲进了大狱,
差点就丧了命了。
这就是康熙朝三大****之一的南山集案,
好在呀,
方苞文采出众。
在当时的文坛很有地位,
康熙呢,
也非常爱惜方包的才华,
加上李光地等人也一直在给方包求情,
康熙这才把他给赦免了,
还把方褒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但是能够入寺孔庙的都是古代的先贤,
去过南京夫子庙的朋友可能看见过,
从大成殿建成到民国初年,
历史上能够入寺孔庙的不超过156个人,
入寺孔庙那是非常严格的。
所以啊,
曾国藩对曾国荃说,
如此重要的事儿,
怎么能够不谨慎、
不深思熟虑的?
而且当时的朝廷啊,
也是有明文规定的,
外地的官员是没有权力举荐明是入寺孔庙的,
这个规定刚刚颁布了一年,
你就置若罔闻,
这不是自讨没趣儿吗?
你让朝廷中的官员会怎么想呀?
就因为你曾氏兄弟平定太平天国有功,
就可以任意妄为吗?
曾国藩就这么把曾国荃给训斥了一顿,
最后还提醒他说,
处理问题一定要再三思考。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决断,
那是有过切身体会的,
想当年他在衡阳练兵的时候,
不就因为举荐杨剑入乡贤祠搞了一个灰头土脸,
成了长沙官场的笑话吗?
所以啊,
举荐方苞入寺孔庙,
要是不考虑周到,
还不一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
搞不定啊。
还会被人给弹劾呢,
这就是曾国藩所强调的熟悉的重要性。
所以啊,
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如此,
遇到问题一定要多加考虑,
不能任性妄为。
那么缓处又是什么呢?
又是做事要缓一缓。
在6月初的时候,
曾国藩给曾国荃的另一封信中提到了一个作战建议,
这个时候,
曾国荃的军队正驻扎在吕廷义,
负责阻击援助安徽的太平军。
以曾国荃的想法呢,
是想着以逸待劳,
这太平军一到,
他就想展开一场血战,
速战速决。
可曾国藩倒是不这么想,
他在信中说,
呀,
你的部队可以缓缓,
不必着急与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这么想也是有理由的,
他觉得太平军这次驰援安徽,
一路上快马加鞭,
要的就是速战速决。
曾国荃一旦出兵,
势必就上了敌人的圈套。
农历的6月正好是最热的时候,
咱们就不说打仗了,
就是让战士们在大太阳底下晒上个四五个小时,
一个个啊,
也都晒蔫儿了。
这种情况下,
就算是打赢了,
那肯定也是损兵折将。
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
倒不如坚守几天,
看看情况再说。
然后呢,
曾国藩还给曾国荃出了个点子,
说这太平军呢,
他急于求战,
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诱使你出城,
你这边呢,
无论他们怎么挑衅你,
你都要不为所动。
这样你把太平军晒上几天,
把他们晒得没脾气了,
然后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打他们一个兵不厌诈。
其实啊,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黄中使的匹敌之际,
在定军山将夏侯渊斩于马下。
后来啊,
曾国荃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
果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太平军给击溃了。
这两个故事啊,
都是曾国藩在熟思和缓畜生比较受益的地方,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啊,
也是一样,
要处处留心,
事事谨慎,
遇到问题您多琢磨几遍,
也许啊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