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鹿呦呦出自《政和鹿鸣宴五首》,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鸣鹿呦呦”
出处:《政和鹿鸣宴五首》
读音:平仄:平仄平平
拼音:mínglùyōuyōu
赏析解释:
【鸣鹿】1.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后因以“鸣鹿”喻礼贤求友。唐韩愈《答张彻》诗:“苹甘谢鸣鹿,罍满慙罄缾。”钱仲联集释引方成珪笺正:“公诗意以国子生为嘉宾,而自谦言不能如《鹿鸣》之礼贤。”明夏完淳《怀李舒章》诗之四:“鸣鹿求友声,衔草在中野。”2.地名。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左传·成公十六年》:“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於鸣鹿。遂侵蔡。”杨伯峻注:“鸣鹿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西。”漢
【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三国魏曹丕《短歌行》:“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端木蕻良《浑河的急流》:“四处没有一丝的阴影儿,草原上呦呦的听着鹿鸣。”2.象声词。亦指小动物的叫声。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狐祟》:“狐呦呦有声。”3.象声词。哭泣声或口中发出的低微声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塚上哭呦呦。”宋曾巩《一鹗》诗:“窟穴呦呦哭九子,帐前活送双青猱。”《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太子广拜素曰:‘帝呼不应,喉中呦呦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