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大悲观音栴檀像》,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牟尼经像比丘僧”
出处:《大悲观音栴檀像》
读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下平十七登
拼音:mùníjīngxiàngbǐqiūsēng
赏析解释:
【牟尼】muni的音译。意为寂静。多指释迦牟尼。南朝梁简文帝《六根忏文》:“牟尼鷲岳之光,弥勒龙华之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殿中供者,名瓦窰圣,类牟尼。”《西游记》第十七回:“瓦鑠黄金焰,牟尼白昼光。”胡适《吴敬梓年谱》引清吴敬梓诗:“独客卧禪关,昏灯对牟尼。”2.即牟尼子。清昭槤《啸亭杂录·三姓门生》:“百八牟尼亲手捧,採来犹带乳花香。”参见“牟尼子”。3.清代朝服上的珠串。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今中书不兼馆差者,无不掛珠矣……即数十金捐纳之科中书,亦且一串牟尼项下垂矣。”
【经】〔古文〕坕《唐韻》《廣韻》古靈切《集韻》《韻會》《正韻》堅靈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又《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又《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又《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又《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又《禮·月
【像】《唐韻》徐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似兩切,音象。形象也,肖似也。又摹倣也。《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荀子·議兵篇》像上之意。通作象。
【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南朝梁沉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髮为比邱。”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髮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緇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胡适《<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