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哭刘咏道》,下面是具体赏析解释!
诗句:“不哀辞是诔辞”
出处:《哭刘咏道》
读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拼音:bùfǒuāicíshìlěicí
赏析解释: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哀辞】“哀词”。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后汉书·杨脩传》:“脩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及后主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宋苏轼《答秦太虚书》:“程公闢须其子履中哀词,軾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清袁枚《随园随笔·辨讹》:“晋挚仲洽曰:凡作哀词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寿终之人。”章炳麟《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典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诔辞】亦作“誄词”。即诔文。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誄辞、哀辞、祭文,亦一类也,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随作者起义而已。”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誄词所云‘云俱、几道,白骨同归’者,谓豫瞻致命,二子皆从死也。”清郑燮《挽老师鄂太傅》诗之四:“人间五福於今备,合演《洪畴》作誄辞。”《文心雕龙·诔碑》“其详(一作词)靡闻”范文澜注:“其誄词世无传者,故曰其词靡闻。”参见“誄文”。